問問
城市如何建立和完善會展經濟發展環境
【好展會網】
沒有“一” 何來“九”<br><br> “會展經濟”從陌生的印刷體概念,演變為城市市長們甚至普通百姓耳熟能詳的詞匯,只用了短短的不到十年時間。上個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以大連服裝節為代表的大型節慶活動,直觀地將“會展”概念普及開來,讓很多城市躍躍欲試,一輪“政府搭臺,經濟唱戲”的辦節、辦會運動高潮從此發端。而展覽會隨著節慶活動的升溫亦被重視起來,“會”和“展”真正捆綁在一起,作為一種經濟形態和產業廣為人知。<br> 而在會展經濟概念啟蒙階段,其所謂“一比九”的乘數效應,幾乎成了描述會展魔力最有說服力的理論依據,屢屢被提及。 <br><br> “會展熱”難以避免 <br><br> 近年來全國出現了大范圍的“會展熱”,最直觀的現象就是會展場館建設急速升溫。幾年前,大多數城市還要為辦大型活動滿大街找場地,甚至不惜征用臨時建筑搭臺湊場子;而現在,面積動輒數萬平米、投資幾個億甚至十多個億的展覽場館比比皆是,會展中心充任城市標志性建筑的不在少數,全國展館總面積兩三年內便實現翻番。市長們剛剛不用再為場館不足發愁,又要開始為展館吃不飽到處覓食。 <br> 硬件迅速升級的同時,會展在城市經濟格局中的位置也開始重要起來。全國各類城市中瞄準“國際會展中心”、“中國會展中心”、“區域會展中心”之類目標的超過30個,其中大多數城市還把這一目標列入政府工作報告或本地發展規劃;有近十個城市政府專門組建會展管理或協調機構,并搭建了“局級”、“副局級”、“處級”不等的架子,主要領導往往還要充任會展經濟領導小組組長之類的角色。 <br> 早幾年開始就有人不時發出場館過熱的警示,然而在市長們中間引發不了共鳴。買方市場時代,發展會展經濟這樣的“無煙產業”確實前景誘人:除了場館建設大都需要政府掏腰包,場館建成之后只要有會議、展覽來辦,就不愁沒有幾萬幾十萬的外地客流大把掏錢在本地消費----不光會展活動本身掙錢,還要為周邊產業作出九倍的貢獻。這樣便捷而又無風險的撬動內需的魔棒,有幾位市長能夠不為所動? <br><br> “一比九”本末不可倒置 <br><br> 然而,正是因為會展業拉動作用被廣泛宣揚,“一比九”的神奇效應備受重視,會展業被關注的重點往往都在“九”的身上,作為源頭的“一”則被漠視甚至淡忘。就好比大家都在考慮怎樣將會展經濟這只母雞下的金蛋,放在烤箱里用什么樣的溫度、多長時間烘焙出盡可能大的蛋糕,卻忘了讓它下更多、更大的蛋,蛋糕才可能有足夠的原料,而不是光靠膨化作用弄得又軟又暄。 <br> 姑且不論對于發達國家適用的“一比九”的乘數效應,在中國很多城市表現為怎樣的實際效果,單就這“一”和“九”的關系而言,“一”是基礎,是本源;“九”是結果,是連帶效應。因此可以說,會展經濟的基礎是會展活動本身,只有會展活動順利開展,將作為基數的“一”做大,才有可能將乘數效應發揮到極致,帶來盡可能大的綜合社會效益。 <br> 然而,很多城市在通過各種手段和途徑,將大型展覽請到當地之后,卻沒有能夠把“一”做到盡可能的大----或者出于對會展的膚淺認識及對自身條件的盲目自信,或者是難以統籌協調城市機體各部分的職能,或者只注重短線利益期望“短平快”,無法為會展活動營造順利進行的外部環境,“一”沒有做足、作充分,何談聯動和輻射效應。 <br><br> 如何將“一”做大做足 <br><br> 會展業確實能夠對提升城市競爭力起到重要的拉動作用。現在很多城市提出要提高城市競爭能力,甚至有的提出要成為國際化大都市,而國際化大都市的一個基本條件,就是能夠舉辦最高層次的國際化展覽會。大型展覽會的舉辦是對城市的全面考驗:從經濟發展水平到政府行政能力,從接待能力和水平到市民素質、環境質量。 <br> 然而,國內城市辦展環境的總體狀況并不樂觀。展覽主辦單位不時發現:很多城市在招展時承諾的接待能力和條件,在辦展時不斷發生問題,尤其是一些中等城市。如東北某市舉辦的大型汽配展,因為接待能力不足,即便浴室的鋪位都全部用作住宿,仍然有客商無處落足。而此前該市有關方面保證住宿絕沒有問題。很多城市還在以辦傳統展銷會甚至是廟會的認識來看待展覽會,以為展覽一開幕就萬事大吉,全然沒有考量大型展會客流大、在展場盤桓時間長等因素,交通、通訊甚至連吃飯都成了問題。 硬件的缺失可以短期內解決,對會展規律的正確認識卻難以一蹴而就。很多城市新建的會展中心動因都是政府要舉辦大型活動,因此原本主要服務于會展活動的展館,很多時候需要滿足額外的訴求:形象工程----要成為城市的標志性建筑;功能綜合----不光能辦展,還要能開會、辦演唱會甚至演雜技。因此,投資總額也就居高不下,幾億十幾個億規模稀松平常。只有等到真正運營場館之時才發現吃了苦頭,場館多是中看不中用,浪費不小。曾經有一位沿海城市的市長參觀上海浦東新國際展覽中心,面對這個被公認為亞洲一流、國際先進的展館,這位市長發出這樣的疑問:這個臨時展館什么時候重建?他的印象里邊,展館應該是很漂亮的標志性建筑。而實際上,商業展覽會要求展館的是滿足單純的展覽功能,而不需要外表的奢華和多余的功能。 <br> 很多城市愿意為將展館蓋成標志性建筑一擲千金,在展館建成之后,卻為貪圖蠅頭小利,向好不容易請來的展覽主辦者和客商伸手盤剝。公安部門要求展覽組織者提供幾萬、十幾萬的“保護費”;消防部門因為經濟利益沒有滿足而公然大鬧開幕式,不準展覽開張;交通部門設置關卡,專門向參展商收費……主辦單位的這類痛苦經歷幾乎不間斷地在各地上演。更為不可思議的是,有個城市的稅務部門竟然把外來的專業性展覽會當作農貿市場,要求每個展位每天繳納50塊錢的稅費! <br> 不少展覽組織者只好這樣自嘲:這些城市這是在“開門迎客,關門打狗”!這樣的辦展環境只能夠做成一錘子買賣,永遠難以讓大型展覽主辦者下定扎根的決心。 業內人士在評價國內城市的辦展環境時,對城市會展設施硬件的建設水平迅速提升表示認同,但同時指出,會展環境的硬件條件不是僅僅指展館,還要涉及交通、通訊、賓館飯店、旅游等環節,硬件建設也是一個系統工程。會展城市必須審視自身,從最薄弱環節入手,才有可能帶來會展環境的大步幅改善。 <br> 辦展“軟環境”的建設,更是一項需要付出長期努力的工程。當前最突出的、最常見的“瓶頸”問題,要屬行政機構在為會展業發展提供保障的時候,難以步調一致,形成合力,各部門之間在行政效率、人員素質、服務質量等方面參差不齊,導致會展活動一環受阻,全盤皆堵。 <br> 市長應立足“當好主人” <br><br> 過去一度流行的行政辦會模式,已經到了必須改變的時候了。政府發文、部門組團,很多城市得心應手;但是符合市場規律的商業性展會,應是有投入、有產出、有訂單,講求連續性、品牌性。因此,行政辦會的方式應淡出歷史舞臺。但這并非要求政府聽任“市場調控”,對會展業放任不管。展覽是個特殊的行業,辦展需要與政府的不下十個部門打交道,同時還要與社會上很多行業發生關聯。離開政府,離開特定的主管部門支持,很多事情都只能一籌莫展。很多主辦單位都曾經歷過一些城市政府某些部門的刁難和打擊,而往往就是某一個部門、某一小部分人,為了部門、個人的蠅頭小利,毀掉了整個城市的形象。 <br> 政府應該做什么?一位市長的表態很有見地:加強指導、協調,支持相關部門制定規則、做好主人,按照會展業的基本規律建立管理機制和服務體系。 <br> 會展業是一個城市能否成為國際性都市的試金石,而有志于在會展經濟中掘金的城市市長是否懂得會展,能否為會展業的發展鋪路架橋,將是其是否稱職的重要標桿。 <br> 本周刊為推動國內會展城市的管理者廓清對會展經濟規律的認識,更清晰明了地分析自身的優勢劣勢,特組織業內專家制定了城市辦展環境評價體系,在分析、對照各會展城市辦展環境的各方面因素之后,希望能夠為各會展城市有針對性地提出改進意見。希望這一活動能夠繼續得到各會展城市以及社會各界的關注和大力支持
(好展會網 )
(好展會網 )
免責申明:1.部分圖文信息來源于互聯網、微信公眾號,目的在于分享更多信息。
2.信息內容僅供學習,參考,并不代表贊同其觀點。不對信息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做任何保證。
3.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及其他問題,請在30日內與我們聯系刪除,聯系方式qq:2119739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