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市場] 醫療行業增長可期 藥企爭相投建醫院
在日前舉辦的“首屆健康中國2020高峰論壇”上,廣藥集團宣布將與新疆喀什維吾爾醫院合作,開設白云山維醫專科醫院,正式試水醫療市場。據悉,維醫專科醫院以治療白癜風專科為主,廣藥集團計劃利用維藥優勢,將維藥制劑推向全國。此前,包括復星醫藥、千紅制藥以及雙鷺藥業等藥企均先后涉水民營醫療機構的創辦和并購。“醫改”成為社會議論的熱點話題,制藥、賣藥企業投建醫院成為了醫療改革背景下的一大趨勢。其中民營醫院散發的光芒正吸引各路資本爭相趨之。
多家藥企布局醫療市場
事實上,制藥企業(包括醫療器械企業)涉足醫療服務領域并非個案。如武漢馬應龍藥業已于2010年進軍醫院產業領域。集團總經理助理張先生向本報記者透露,原定要三年才能收回投資實現盈利的預期,已在今年就提前實現了。“目前正在北京、南京等地加大投資,擴張建設新的醫院。”
伴隨著醫療機構改革與投資的迅速增長,一批醫藥企業已提前布局下游領域——醫院。據調查統計,目前涉足投資醫療機構的醫藥上市公司已近10余家:復星集團戰略入股美中互利(和睦家醫院)、華潤三九自建腦科醫院、長春高新投資醫院拓兒科醫療領域;國藥集團和新上藥集團也洶涌而來,紛紛宣布要打通醫療健康行業全產業鏈。
廣東博愛投資管理集團副總經理汪澤洲認為,有實力的大型醫藥集團參與投資醫院,有可能成為一種趨勢,“從大經濟環境來看,國家從政策上鼓勵和支持,中國醫療健康產業被認為具有非常大的投資價值和發展前景,有實力的醫藥企業會很敏感地抓到商機,將自身業務產品鏈延伸,投資基礎醫院、甚至高端醫院,不失為一種很好的嘗試。”這樣做的好處至少有四:1.藥企對醫療行業宏觀層面熟悉,能更快、更能準確判斷國家的大政方針;2.藥企可直接供應藥物給醫院,流通鏈大大縮短,減少了中間有可能產生的加價環節,給百姓帶來實惠,“利于解決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3.產用渠道的縮短,也可為新藥、特藥的研發提供了直接的臨床大量數據;4.在宣傳營銷、網絡經營、市場經營意識上,有連帶的優勢。“其中醫療成本降低是競爭優勢的主要體現。”
藥企緣何青睞民營醫院?
不少業內人士分析指出,很多國內制藥企業早已飽嘗醫院回款太慢之痛。通常情況下,醫院給藥企的回款周期是3個月,有的甚至長達半年乃至一年。回款周期越長,藥企承擔的風險就越大。醫院的欠賬賒銷導致藥企現金流緊張,不少利潤僅為賬面利潤,一些藥企因此開始投資醫藥產業鏈的終端——民營醫院。
如武漢馬應龍藥業的馬應龍肛腸專科醫院的建設。可以算一筆賬:一般規模(500張床位)的醫院年業務收入應為1億~1.5億元人民幣,按照目前藥品占醫院總收入40%計算,這家醫院每年藥品收入應為6000萬元左右,這對于制藥企業來說是一個穩定的終端市場,且在自己的醫療機構賣藥還可節省大筆終端推廣費用。
有報道指出,在中國整體的藥品銷售市場上,醫院占據了八成的市場銷售,而藥店等零售渠道僅僅占到了兩成左右的份額,因此,可以說醫院對于藥企的意義不言而喻,拿下重點城市、重點醫院市場,幾乎是所有制藥企業最重要的任務。
汪澤洲透露,在國外,有實力的大型制藥集團也會投資醫院,或者與醫院合作,匯集各類科學家,成立舉足輕重知名“臨床實驗室”。“這類由制藥集團投資的醫院往往是專科型醫院,如某一制藥集團主要產品線是抗癌藥,那它投資的可能是腫瘤醫院。”這樣做不僅為藥品的臨床治療效果提供更多依據,也能在第一時間發現不良反應,研發出更加有效的藥物。
盡管有政策護航和資本青睞,民營醫院的發展依然長路漫漫。分析人士認為,這當中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是藥品和辦醫屬于兩個不同的領域;二是民營醫院在土地、稅收等方面與公立醫院存在落差。武漢愛爾眼科醫院相關管理層表示,愛爾醫院的土地使用全都是按市場價格購買,當地雖鼓勵支持社會辦醫,但是在土地需求方面,尚無具體的條文出臺。此外他還希望在稅收方面給予非營利性醫院同等待遇,免收營業稅,讓民營醫院與公立醫院在同一起跑線上競爭。
(好展會網 更多藥品保健專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