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建立長效機制成推動國內新藥研發根本
【前言】入世10年,蜂擁而至的外國藥企帶來了形形色色的醫藥產品,而我們卻把自主創新的靈魂留在了國門之外。直到現在,自主創新、新藥研發仍是國內醫藥行業難以言說的“心病”。未能獲得資本青睞是新藥研發的“瓶頸”之一,而建立長效機制則是推動國內新藥研發的根本。
入世10年,蜂擁而至的外國藥企帶來了形形色色的醫藥產品,卻把自主創新的靈魂留在了國門之外。自主創新、新藥研發仍是國內醫藥行業難以言說的“心病”。
有專家認為,我國醫藥行業自主創新能力弱、新藥研發乏善可陳的根源在于常常出現角色錯位,政府支持力度遠遠不夠且用力不準。但也有專家指出,政府的政策及資金支持更多的是發揮導向作用,自主創新和新藥研發需依靠企業,而要激發企業研發新藥的積極性,“十二五”期間需建立長效機制,形成新藥研發高市場回報的外部環境。
新藥研發叫好不(bu)叫座
經過入世10年的發展,我國醫藥行業具備一定的自主創新能力。截至2010年9月底,我國已有16個品種獲得新藥證書,24個品種提交新藥注冊申請,并有相當數量的新藥品種進入研發后期,新藥研發的創新性和質量有所提升。
而“十二五”期間,我國重大新藥創制專項將繼續獲得中央財政下撥資金100億元,配套資金300億元。科技部早前也提出,到2015年底,要研制30個創新藥物,改造200個左右藥物大品種,增強醫藥企業自主研發能力和產業競爭力。政策層面的利好或將繼續推進我國創新藥物研發。
但天相投資醫藥行業分析師彭曉認為:“重大新藥創制是政府利用有形的手來配置資源,激勵醫藥企業參與新藥研發。這種資金支持主要是發揮導向作用,新藥研發的投入主體仍然是醫藥企業。”
在這樣的背景下,新藥研發需借力資本市場。必須指出的是,即便面臨人口老齡化、醫改和社保深化、城市化迅速推進等有利因素,新藥研發在“不差錢”的中國依舊未能贏得投資者青睞。“新藥研發叫好不叫座,國內至今還未出現‘重磅炸彈’級別的新藥,相關的投融資機制也亟待完善。”深圳翰宇藥業研發副總裁馬亞平一語中的。
期待建立長效(xiao)機制(zhi)
未能獲得資本青睞是新藥研發的“瓶頸”之一,而建立長效機制則是推動國內新藥研發的根本。“這要求醫藥企業的新藥研發以市場驅動作為最主要的動力,形成高市場回報。”馬亞平表示,“如果我拿10億元人民幣搞了一個新藥,將來的回報是一年幾十億元的銷售額,又有哪家企業不愿意去做創新藥的研發?”
而要形成新藥研發的高市場回報,則需進一步優化各種外部環境。業內人士指出,國家每年對醫藥創新的投入有上百億元,但分布的面太廣,具體落實到全國幾千家科研機構的資金很少,落實到企業的資金更少。專家認為,政府可集中力量在具有先天優勢的中藥和已經具備一定研發優勢的生物制藥等領域率先突破。
除了資金支持之外,彭曉認為,其他相關配套政策也應跟上,要建立以政府為引導、企業為主體的創新體制。“創新在于企業,新藥研發95%的工作需要企業完成,國家應為企業新藥研發及科技成果的市場化提供更多政策支持和引導。”
展望“十(shi)二五(wu)”我國(guo)(guo)的(de)新(xin)藥(yao)研發,不(bu)(bu)少接(jie)受(shou)采訪的(de)專(zhuan)家(jia)認為,“現實(shi)很‘骨感’,從創(chuang)(chuang)新(xin)藥(yao)的(de)整(zheng)個體系(xi)來講(jiang),政府(fu)資源配置(zhi)、政策配套(tao)以(yi)及外(wai)部(bu)商業環(huan)境(jing)并(bing)不(bu)(bu)完善,本土很難長出‘重(zhong)磅(bang)炸彈’級別的(de)創(chuang)(chuang)新(xin)藥(yao)。”此(ci)外(wai),還有(you)(you)專(zhuan)家(jia)指出,國(guo)(guo)內(nei)醫藥(yao)產業還未到達做創(chuang)(chuang)新(xin)藥(yao)的(de)階(jie)段(duan),中國(guo)(guo)醫藥(yao)企業應先國(guo)(guo)際化,把標準提升至國(guo)(guo)際標準,有(you)(you)國(guo)(guo)際、國(guo)(guo)內(nei)兩個市(shi)場作支撐,才(cai)更有(you)(you)底氣和實(shi)力去做創(chuang)(chuang)新(xin)藥(yao)。
(好展會網 )